



政策法规
《辽宁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布
发布时间:2022-10-31 浏览次数:41近日,《辽宁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布,到2025年,全省氢能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建成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氢能产业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制造基地,东北亚重要的氢能生产储运基地和国内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先导区。
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21-2025年)
(1)产业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氢能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集聚100家以上氢能产业相关企业,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1万台,燃料电池船舶、轨道交通、无人机、分布式能源产业实现突破,初步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技术创新目标
到2025年,形成涵盖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体系,在制氢、氢气储运、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实现燃料电池比功率大于4.0千瓦/升,成本低于2000元/千瓦,电解水制氢耗能量低于4.5千瓦时/标方。
(3)应用推广目标
到2025年,全省燃料电池车辆(含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牵引车、环卫车等)保有量达到2000辆以上,燃料电池叉车保有量达到1000辆以上,燃料电池船舶保有量达到50艘以上,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10辆以上,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系统装机容量达到100兆瓦,加氢站30座以上。
2.远期目标(2026-2035年)
(1)产业发展目标
到2035年,形成完备的氢能产业体系,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全省氢能产业领域国际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超过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30万台,氢能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
(2)技术创新目标
到2035年,在制氢、氢气储运、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燃料电池比功率大于7.0千瓦/升,成本低于500元/千瓦,电解水制氢耗能量低于4千瓦时/标方。
(3)应用推广目标
到2035年,全省燃料电池汽车(含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牵引车、环卫车等)保有量达到150000辆以上,燃料电池叉车保有量达到50000辆以上,燃料电池船舶保有量达到1500艘以上,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50辆以上,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系统装机容量达到1000兆瓦,加氢站500座以上。

发展重点
(一)氢气制备
1.氢气制取
近期(2021-2025年),重点以现有化工、钢铁企业的工业副产氢资源为基础,发展氢气提纯,挖掘高纯氢气产能;同时积极开展风电、光伏、核能等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试点示范,推动规模化、绿色化、低成本的清洁能源制氢技术突破。远期(2026-2035年),在风电、光伏、核能等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试点示范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风电、光伏、核电站等开展大规模清洁能源制氢,进一步降低制氢产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氢气制取装备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石化、钢铁副产氢变压吸附提纯装备、氢气纯度检测设备,同时开展PSA吸附剂、控制阀组、选择性透氢膜、传感器等制氢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远期(2026-2035年),重点开展碱性水电解(AE)制氢装置、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制氢装置、高温固体氧化物水电解(SOEC)制氢装置和热分解制氢装备等制氢相关设备及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提升核心装备制造能力,逐步实现工艺及设备的本地化生产,进一步降低制氢成本。

(二)氢气储运
1.储运氢装备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50兆帕以上高压气态储氢装备和低温液态储氢装备,同时开展有机液态储氢、合金固态储氢等储氢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远期(2026-2035年),积极发展氢气液化装备、大容积液氢存储罐、液氢运输及加注设备等储氢装备,同时开展有机液体储氢材料、多孔碳氢气吸附存储材料、多孔聚合物氢气吸附存储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2.加氢站装备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氢气压缩机、超高压阀门、减压阀门、调节阀门、气动阀门、安全阀门、气体增压泵、压力传感器、加氢枪等加氢站关键零部件。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加氢站用储氢瓶、氢气加注机、调压装置、干燥系统等零部件,开发移动式高压(满足35兆帕、70兆帕加注要求)加氢站系统集成关键装备。

(三)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电堆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低成本、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电堆及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发展石墨双极板、金属双极板,突破技术瓶颈。积极发展低铂、高反应效率的膜电极,并实现批量化生产。重点突破气体扩散层规模化生产瓶颈。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高功率密度、大功率输出、长寿命运行、低成本制造的燃料电池电堆。着力发展低成本金属双极板、复合双极板。加快培育发展高性能低成本膜电极,推进本地化和规模化发展。重点支持部分氟化、无氟化、复合质子交换膜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新型高稳定、高活性的低铂或非铂催化剂等低成本催化剂,并实现量化生产。大力发展气体扩散层,实现高性能气体扩散层碳纸等关键材料的本地化生产。
2.燃燃料电池辅助系统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基于气浮轴承的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回氢引射装置、膜增湿器、适用于商用车大功率大电流DC/DC变换器,大力发展大功率高性能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平台及大功率高性能系统、空压机、循环泵测试平台。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涡轮增压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循环引射一体控制的高效氢气循环系统、集成空气热管理系统的高效低成本模增湿器、自增湿技术的空气供应系统、基于本地关键功率模组开发的低成本大功率大电流DC/DC变换器,大力发展与汽车测试标定体系完全接轨的大功率高性能电堆测试平台、系统及空压机、循环泵测试平台。

(四)氢能应用
1.燃料电池汽车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公交车、客车、物流车、环卫车、重卡、牵引车、工程作业车、叉车等商用车,前瞻布局乘用车,推动燃料电池整车供氢系统、动力系统以及电机系统、电控系统、电驱系统的研发与制造。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轿车、SUV/MPV等乘用车及智能网联燃料电池汽车。
2.燃料电池船舶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内河、内湖和近海的燃料电池旅游船和公务船舶,推动船用燃料电池电堆、船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船用燃料电池监控装置、船用有机液体制氢装置的研发与制造。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港区作业船舶、渔船、客船和游艇等。
3.燃料电池轨道交通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有轨电车,推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牵引与控制、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效率优化控制、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能量管理、混合动力100%低地板有轨电车模块化设计与系统集成的研发与制造。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城际列车、高速动车等。
4.其他应用领域
近期(2021-2025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备用电源以及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等分布式发电装备,实现在通讯基站、商业楼宇、居民住宅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远期(2026-2035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无人机、燃料电池港口机械、氢能储能(调峰发电)系统等。